六月花神——荷7 n' V/ {4 X' j+ p- g8 b8 b! _
' g$ \0 i! H$ j2 O+ T0 a# I. P
花中君子似芙蓉,! f! C7 G6 j6 @$ E' _+ a [. Q
亭亭玉立在水中。
% |& w7 g3 l6 v- i' |! v' H8 e 葉可升清去暑熱,
8 e# `- o4 x& B+ E4 c 子能補土消煩噥。
4 X1 Z3 z" D! j; ^! q0 F) x/ x* P3 Y h E% @1 h1 Y
荷花亦稱蓮花。民間傳說農(nóng)歷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生日,因此荷花有“六月花神”之稱。歷代文人對她留下了許多名言佳句。如唐代李白的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飾”,李商隱的“惟有綠荷紅菡萏,卷舒開合自天真”,宋代楊萬里的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紅花別樣紅”,鮑昭的“冠五華之仙草,超回照之靈木”,以及周敦頤的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連而不妖”等,都成為吟誦千古的名句。. \9 b5 d2 D3 ~( h% a: K2 e' G' e3 Y
, z6 n" _) }! a& \
作為藥用,荷花一身都是寶。它的十大部份:荷花、荷葉、荷蒂、荷梗、蓮子、蓮須、蓮房、蓮心、藕、藕節(jié),均是歷代醫(yī)家的藥材。$ X, h, i, S- t& m/ s* B& B- r' Z
1 I: B, I) I. E" y 荷葉性平味苦,有清暑辟穢,升清醒脾,化瘀止血的功用。每逢夏季,在炎熱的南方,民間多有吃荷葉粥的習(xí)慣。它的做法是選用新鮮荷葉一張,洗凈煎湯,再用荷葉湯同新大米煮成稀薄粥,待粥將成時,加入少量冰糖,稍煮即可。荷葉粥有解暑熱、降血壓、降血脂及減肥的功效,適應(yīng)于夏天治療感受暑熱、頭昏腦脹、胸悶煩渴、小便短赤等癥。
, C$ B- d: J" y+ [& U& @& J0 d" r( W. b8 n/ Y$ v6 H5 E- a$ I4 ~
在荷的十大藥用部份中,蓮子入藥最早?!渡褶r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就把它列為“上品”之藥,還稱之為“水芝丹”,說它能“補中養(yǎng)神益氣力,除百疾,久服輕身耐老,不饑延年。”蓮子的功效又可用“養(yǎng)心、益腎、補脾、固澀”八個字來概括。古人把它當(dāng)作一種強壯滋補藥。
$ ?) L1 }- R/ s/ T8 c. j1 K3 D. ]1 `7 y6 R# Y& w
' |' i- x4 U5 r; @' F9 ?" ?( @9 e
+ p; n6 q6 @6 d3 P0 l4 E( _, v, O2 y
/ l1 G d w2 w: m( j
$ i9 H7 r7 J' B2 {; a0 j9 {: W: J( C
“花王”—牡丹
9 s0 V5 g7 {1 x3 d \* |" M! J+ P8 x! D( A9 r1 {* N/ D
落盡殘紅始吐芳,佳名喚作百花王。/ q0 I8 m6 a# n% }2 f4 U" U
競夸天下無雙艷,始占人間第一香。
; \) h1 w" ^) @& y) n5 Q7 r) a4 n —唐·皮日休
9 \6 j; C: z: w+ v# {8 L6 ?+ N/ r n5 x# T% V3 K% P
唐開元時,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,因為聽膩了梨園舊曲,請翰林學(xué)士李白進詩。李白寫到:“名花傾國兩相歡,長伴君王帶笑看。解釋春風(fēng)無限恨,沉香亭北倚欄桿。”詩中的“名花”,指的就是牡丹。
, p0 @* L- v, }4 x4 E
' K' ?6 D. G" e: N. O 據(jù)《明史》記載,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首領(lǐng)張士誠手下有位大將卞元亨,家住鹽城便倉,其庭院內(nèi)栽有牡丹。因張士誠被朱元璋打敗,卞被發(fā)配遼東。牡丹因哀其主人的悲慘遭遇,九年枯萎不開花,直到第十年,牡丹才重放異彩,原來卞元亨被赦免歸來。卞便題詩曰:“牡丹本是手親載,十年春風(fēng)九不開。多少繁華零落盡,一枝猶待主人來。”
5 s+ p2 A* z+ |6 X5 z: Q4 U8 D
. A4 f5 _1 X9 P: P' @+ ?! O- g9 V 另有傳說,卞元亨少時,膂力過人,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只。吳王張士誠賞其智勇,官封以元帥。士誠敗,元享隱退便倉。途中馬鞭丟失,遇一梅花鹿,口銜枯枝,跪到馬前。元亨取其枯枝,策馬而歸。至便倉家園,插枯枝于地,遂為枯枝牡丹。! u; X, ^+ I& l/ Y6 C! E
! S; m# O+ T0 k" s( S 枯枝牡丹乃牡丹中稀有珍品,花朵美艷潤澤,芬芳馥郁,恰似胭脂凝成。那襯托著花朵的葉片,繁茂厚實,青翠欲滴,而主干卻似飽經(jīng)風(fēng)霜,憔悴欲枯,如同乾柴,唯開花處有點青枝綠葉,故有“枯枝牡丹”之名。更有趣的是,其花為單瓣,正常年份,每朵花為12瓣,農(nóng)歷閏年,每朵花則為13瓣。# i1 h, W1 D7 L$ C- f
" x: _% X$ ?( p ^5 \* E1 E 牡丹是一種毛莨科芍藥屬的落葉灌木,花朵碩大,富麗堂皇,色香具佳。除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外,且具有藥用價值。牡丹自古以來皆用其根皮入藥,名曰“丹皮”,是一味涼血妙品,化瘀神藥。丹皮能清血,活血散瘀。對陰虛骨蒸、無汗、口渴、經(jīng)閉等都有神效。后又發(fā)現(xiàn),丹皮還有降低血壓與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功效。
& E' r/ M/ X3 W5 G8 k$ [% T$ F7 E+ `+ }
牡丹“以色丹者為上,雖結(jié)子而根上生苗,故謂之牡丹?!?《本草綱目》) 唐人稱之木芍藥,以其花似芍藥而宿干似木得名。群花之中,以牡丹為首,芍藥次之,故稱牡丹為“花王”,芍藥為“花相”。
% p; U" h) Q4 E+ o; ]+ N! r* D1 P6 m; ^; o1 _1 {
0 o$ [% }* J$ d* e) d
2 d& M) o& ]$ ~4 r+ n8 s" N( g; Y& D. m) [" z1 Z2 M' y# J
. v. ?% |' r% a9 t4 n" Y4 |6 s! p9 L# |
/ f% ~0 ^6 r: }8 s白芍的傳說
* L9 n% _3 I8 }- q$ O* U+ D, H( |5 X9 F: v0 h6 g: V0 ^
華佗喜愛栽草藥作為標(biāo)本,以辨別藥之真?zhèn)?,防止用錯藥。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滿了草藥。一天,有個外地商人看華佗愛種草藥,便從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給華佗,并對華佗說:“這芍花本是野生,人家都說它可以治病,不知真假,我給你一棵,你試種一下。”華佗就把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。來年春天,芍花開放,華佗就先嘗花,后嘗葉。由于華佗對芍花的采藥季節(jié)還沒掌握,對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藥更不了解,只感覺它沒有什么藥味,也沒有什么特異之處,就把它放那兒不管了,一直放了數(shù)年沒理睬它。- O* U- {7 d# X7 T
; u6 ~/ A5 x/ l3 d; `0 B6 a
一天夜晚,夜深人靜,秋風(fēng)涼爽,月對窗戶,華佗正在燈下精心地撰寫醫(yī)書,把某藥治某病一條一條地記錄著。正寫之間,只聽窗外有一女子的哭聲,他抬頭往窗外一看,迎著月光有位身穿綠衣、頭戴紅花的美貌女子?!鞍。∵@是誰家的孩子,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,難道受了什么委屈?”華佗便出去看看,可東瞅西望,卻未有半個人影,只見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綠葉的芍花。華佗心想:難道是它嗎?他看了看芍花,搖了搖頭,自言自語地說:“既是你有靈驗,現(xiàn)在已是初秋,早已花謝葉老,也用處不大了,況且你身無奇處也無法入藥呀!”說罷轉(zhuǎn)身回屋里去了。剛到屋里坐下又聽到那女子啼哭,抬頭一看還是她。他又出來看,還是沒人。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。一連幾次都是這樣。
% D0 A1 w3 K6 _- c1 ~7 [# H+ C @5 L" A0 W% ]8 a4 `2 z! g
華佗覺得非常奇怪,就叫醒夫人,把剛才發(fā)生的事情向夫人說了一遍。夫人說:“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,都是你親手種的,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藥,治了不少病,救了不少人,只有這棵芍花在那兒冷冷清清地?zé)o用。我想:可能是你沒把它放在心上,你不了解它,它委屈地哭了?!比A佗說:“我早已嘗過多次了,花葉梗都沒有什么用處,可怎么入藥呀。”夫人說:“花葉梗你都嘗過了,你嘗過根嗎?”華佗又說:“花葉梗都沒有用,根還有啥嘗的。”華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煩,也不往下說了,就說:“好啦,天已經(jīng)不早了,你休息吧?!比A佗覺得很累,便倒下睡著了。& Y. d# T& `" q# T
1 o, w2 W1 e( F! R 華夫人越想越睡不著,越想越覺得奇怪,總覺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,可能它的用處還未被發(fā)現(xiàn)。不行,我得想法成全它。早晨起來,華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,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劃了一下,血立刻冒了出來。夫人忙把華佗叫起來。華佗一看,趕忙拿刀傷藥敷在傷口上。但血還是止不住,一個勁地往外流。華佗可沒辦法了。夫人便說:“不妨你把芍花根挖點來敷上試一試?!比A佗便挖了一點芍花根,搗成泥狀敷在傷口上。嗬,可靈驗啦,血立刻止住了。過了幾天,傷口愈合,好了之后連個痕跡也沒有。
$ b3 c# K* V( j: i$ n2 c; O+ A5 T' u! Q( x
華佗說:“夫人多虧你提醒我,你還為它流了血,要不是你,就把一味好藥給埋沒了。”后來華佗對芍花做了細(xì)致地試驗,發(fā)現(xiàn)它不單可以止血、活血,而且有鎮(zhèn)痛、滋補、調(diào)經(jīng)的效果,便將它記在《青囊經(jīng)》里,給加了一個“藥”字叫“芍藥花”。由于華佗的栽培試驗,芍藥便在譙陵(今亳州)大力發(fā)展起來,后來又發(fā)展到四川、杭州、陜西等地,但以產(chǎn)在譙陵的個大、色白、粉性足,被稱之為白芍。
5 P: w1 b5 c, N1 d
" T8 l7 d/ X$ K; k+ M! {) |* ~. d6 n' q
/ \1 d: s0 _' T+ h! d
白芍
" T0 |9 X i+ w+ f6 ?
! [! Y* A) u6 p3 d
! R7 d* P5 a# M1 ~8 f0 M) R6 l. ~; V' [; ~- u
【別名】金芍藥,白芍 " c+ Y2 I) x: {! n0 D
【來源】為毛茛科植物芍藥(栽培種)的根。 7 m6 k8 b# A6 \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芍藥(《詩經(jīng)》),又名:離草(《韓詩》內(nèi)傳),余容、其積,解倉(《吳普本草》),可離(崔豹《古今注》),犁食、鋋(《別錄》),沒骨花(《胡本草》),婪尾春(《清異錄》),將離(《綱目》)。
5 {- P7 {0 m+ h4 q8 ?9 P 多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根肥大,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。莖直立,光滑無毛。葉互生;具長柄;2回3出復(fù)葉,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8~12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楔形,全緣,葉緣具極細(xì)乳突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葉脈在下面隆起,葉基部常帶紅色?;ㄉ醮螅瑔紊诨ㄇo的分枝頂端,每花莖有2~5朵花,花莖長9~11厘米;萼片3,葉狀;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,倒卵形,白色、粉紅色或紅色;雄蕊多數(shù),花藥黃色;心皮3~5枚,分離。蓇葖果3~5枚,卵形,先端鉤狀向外彎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7月。
8 a w5 [/ q7 C: n4 Y# d) ] 生于山坡、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全國各地均有栽培。
k2 |7 K; @2 M& e) U- J 【性味】苦酸,涼。
. g6 A: J) D+ K4 P. v# g 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脾經(jīng)。 9 A- Q; @4 {: d: F8 @8 E/ m3 X
【功用主治】養(yǎng)血柔肝,緩中止痛,斂陰收汗。治胸腹脅肋疼痛,瀉痢腹痛,自汗盜汗,陰虛發(fā)熱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帶下。 3 s: c3 Q- B* C/ T. D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;或入丸、散。 / g$ w6 ?+ ?8 n3 S# e" x3 z
【宜忌】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。: |; ~8 H2 V' S5 D$ R5 Q
8 r) v2 T/ V- k7 ^7 |
( _" S8 {% @0 \0 f$ a! I! y/ U$ m7 x
2 u4 m5 o$ H8 q4 U, [
, l' R) X9 P/ {1 f" D* K7 p6 t5 j( v8 h# M
丁香的傳說
! G- h% ?0 |# ^* B4 i1 S" w+ n) [+ w$ a- c2 f+ C3 S2 d) V
丁香,又叫“百結(jié)花”。丁香還有一個美妙的名字“雞舌香”,這是因其氣味芬芳,“種仁由兩片形狀似雞舌的子葉包合而成”,故名。
3 n& d2 u$ }$ O4 |% [% f% _9 h3 ^8 e( ^ ?
丁香艷色可愛,芳香襲人,既是一種觀賞植物,又是一種常用中藥,主要有溫胃、降逆、除穢和止痛等作用。有趣的是:還有一則唐代詩人宋之問因“口氣”(口臭)用丁香治療的故事。
# J, c1 K6 z& @& t, i9 @) c# G0 |3 Y' e2 L
唐代著名的“宮廷詩人”宋之問,在武則天掌朝時曾充任文學(xué)侍從。宋認(rèn)為自己人長得議表堂堂,出類拔萃,詩文也做得好,應(yīng)該受到武后的寵愛??墒俏浜髤s一直未曾垂青,宋被冷落,又不甘心。于是寫了一首艷詩獻給太后,以期獲得武則天的重視。然武后讀后,竟一笑置之,并說:“宋卿哪方面都不錯,就是自己不知道有口臭的毛病”。宋聞之羞愧無比,從此,人們就經(jīng)??匆娝诤u舌香,以解其臭。
9 G' u6 H% J' K; i$ q. s8 h3 \" ?6 s
8 P7 K" g1 v5 X/ u 其實,丁香能除口臭早有記載。據(jù)說,我國漢代百宮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問題,嘴里就必須含嚼丁香這玩意藝兒。過去由于缺乏科學(xué)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有效方法,患口臭者十分普遍。因為丁香的芳香氣可以壓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引發(fā)的口臭氣,這在宋代沈括的《夢溪筆談》中曾有記載:“三省故事郎宮口含雞舌香,欲奏其事,對答其氣芬芳。此正謂丁香治口氣(口臭),至今方書為然。”可見,含丁香治口臭,不僅淵源流長,且方法極類似現(xiàn)在的“嚼口香糖”。
) ?. \$ V$ u( J: W0 K J' u- L
6 d9 c+ G% i' P 醫(yī)學(xué)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丁香花蕾含揮發(fā)油(丁香油),油中主要含丁香酚、乙酰丁香酚、水揚酸甲酸、苯甲醛等,還含三萜化合物如齊墩果酸、黃酮等。藥理實驗證明,丁香浸出液、丁香油、丁香酚等確有殺菌、消炎等作用。對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、葡萄球菌、鏈球菌以及流感病毒PR8株等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。臨床應(yīng)用還發(fā)現(xiàn),丁香油少量滴入,可消毒齲齒腔,消除牙部炎癥并能止牙痛。另據(jù)報道,美國每年都要大量進口丁香油作為醫(yī)用,尤其在口齒疾病上用得十分普遍。由此可見,我國古代用丁香消除口臭(包括多種牙?。┑姆椒ㄊ怯锌茖W(xué)根據(jù)的。
! k9 Q% z, |; r8 o( U' {2 q* _8 J, k7 Y* q# U) j
8 G$ B, o/ T) Y% B 丁香* ^# U; K u# x" |; p% j1 e
. y% h. l! v+ n/ B
7 X' a8 S% f1 C* C- K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。
, y" t/ a3 r5 {, ~6 i' ^ 【處方用名】丁香、公丁香(藥用花蕾,功效較佳,曬干用。)母丁香(藥用果實,功效較弱,曬干用。)
) A( y- {5 v: U 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,溫。入肺、胃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; V) ]" N: {8 J2 I* d. h, H. d9 _* I
【功效】溫中降逆,溫腎助陽。
/ p1 m' V, W4 P, c) ^ 【應(yīng)用】1. 用于胃腹冷痛、呃逆、嘔吐等癥丁香溫中散寒,善于降逆,故為治胃寒呃逆、嘔吐的要藥。治呃逆,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;治嘔吐,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。如遇胃熱嘔呃,因本品性溫,則不宜應(yīng)用。
1 }8 p4 y& e, n4 s& F/ q 2. 用于腎陽不足,及寒濕帶下等癥丁香又能溫腎助陽,以治腎虛陽萎、寒濕帶下等癥,可與附子、肉桂、小茴香、巴戟天、肉蓯蓉等同用。
4 `6 p3 \9 ^+ f! }+ n+ ?, q 此外,丁香與肉桂等分,共研細(xì)末,名丁桂散。外用有溫經(jīng)通絡(luò)、活血止痛的作用,可用于陰疽、跌打損傷等癥。0 B' T' }; u( I% t0 i
【用量用法】1、5-4、5克,煎服。" E/ y& v+ c% p
【禁忌】
8 X z2 v# ~' [* P. O- ? 1.丁香服用過多會引起中毒反應(yīng),口服丁香煎劑可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上消化道出血,可損害肝功能,甚至昏迷而死亡。狗口服含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5克/公斤,可發(fā)生嘔吐而死亡。
0 Q+ @! d- I' P# l$ c- e2 f9 z 2.另外,前人認(rèn)為丁香畏郁金,不可與郁金同用。
' K: Y& a! c. t% V* T) K% C% n 丁香油局部鎮(zhèn)痛、防腐藥。用于齲齒等 |